据BBC报道,受货运司机短缺的影响,英国2,000多个加油站仍无油可加,英国各地乱象频传,抢油的司机在加油站大打出手。政府官员虽一再表示危机正在逐渐缓解,但仍然下令周末将派军方支援运油。
政府部长们正在为数月的能源混乱、燃料短缺和空荡荡的食品货架做准备,因为他们司机在加油站排队的油荒情况将持续数周,加油站的汽油耗尽速度快于补给速度。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Boris Johnson ) 表示情况正在逐渐“稳定”。政府发言人表示,炼油厂和码头一直有并将继续有大量的燃料,我们现在看到有迹象表明,随着更多的加油站获得更多的燃料,加油站的情况已经开始改善。 据BBC报道, 根据英国政府内部的分析数据显示,伦敦、东南部、西北部、西米德兰兹和东米德兰兹目前的燃油水平都低于20%。据《每日邮报》报道,政府知情人士透露,因为担心加油站混乱局面会持续到10月,本周末开始英军油罐车驾驶员就会协助汽油运输。 据《泰晤士报》报道,英国东北地区、约克郡和威尔士的供应情况正在好转,这些地区的缺油情况已从红色变为琥珀色。苏格兰和爱尔兰正在从琥珀色变为绿色。伦敦、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受到油荒的打击最严重。 英国各地近日相继出现天然气和燃油产品“荒”,引发抢购现象。不少地方的加油站已数日无油,有油的则迅速排起有时绵延数英里的汽车长龙。由于司机短缺,剑桥郡约有40辆备用油罐车继续闲置。 尽管政府官员每日都出面澄清 “不缺油”,并再三呼吁不要“抢购”,但民间恐慌似乎并未缓解,加油站前长龙依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为争油而拳脚相见并持刀威胁。 在伯明翰有人买不到汽油改偷了。一名男子表示他的车被强行打开汽油盖,还打了洞,把所有柴油都排干。他表示旁边那辆货车也出现同样情况。 其实,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不仅在英国,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全球很多地方都在防疫“封城”或限制日常活动时期出现过各种抢购风潮——从瓶装水、米、面、罐头到卫生纸,人们恐慌抢购的目标包罗万象。 但是,众多抢购事件之后的事实证明,最初的恐慌其实并没有必要,局部市场缺货反而从很大程度上恰好是由抢购造成的。然而抢购现象是如何形成?物质相对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为何仍会出现抢购呢? 心理学专家尼奇塔·加尔格(Nitika Garg)在新冠疫情抢购潮时接受BBC采访时解释说,在物质充足的现代社会,人们也会因为受到邻里外出抢购的影响而加入抢购潮,她称之为FOMO或“错失恐惧症”,就是担心一旦有危机到来、自己已经错过机会的恐惧。 专家指出,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的今日世界,人们随时可以从自己的社交圈子获得讯息,也意味着可能引发恐慌的讯息得以迅速扩散。近现代史上,人类社会出现的由恐慌引发抢购而最终导致的重大危机,甚至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件层出不穷。 学者们进一步解释说,引发或导致抢购潮大致有两大原因: 个人层面:多数人一旦“感觉”某些重要资源“可能会短缺”,就会产生身不由己的抢购欲望,只有囤积到一定程度才能找回安全感。 社会层面:某些个人的抢购行为又会在亲朋圈产生扩大化效应,导致即使最初没有“危机感”的人也会被“感染”,并最终被卷入“抢购潮”。 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研究总结认为,结束恐慌抢购一般有四大方案: 是政府需要在公共媒体和其他主要媒体平台,不断、及时和透明地释放实际讯息,以稳定民心。同时,政府和媒体也有必要向公众展示抢购和囤积造成实际危害的实例。 社交媒体平台和政府媒体管理机构应该及时拿出有效手段和规定,防止甚至禁止某些人或团体散布不实讯息。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社交平台流传的虚假讯息就曾多次造成恐慌和抢购。 在必要时采取定点供应或网上供应的办法,关闭超市以避免空货架之类的可能造成和扩大恐慌的“视觉讯息来源”继续影响民众心理。 启用限量供应手段,以便从局部稳定供给,最终恢复民众信心。 专家指出,讯息公开透明和政府及时介入干预是结束恐慌的关键,否则谣言和无端揣测只会让恐慌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