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居然这么卷?为了看懂孩子的作业,家长给自己请家教,一家人同开小灶

生活 0 最后由 yingluntong 于 2021-09-29 回复 • 348 次阅读

俗话说得好: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真是放在哪个国家都通用啊。


Image


在国内,有陪娃写作业的家长被气到动心脏手术;而在英国这边,已经有家长为了做到和娃“同步”,给自己请家教开小灶了。


邮报:为了更了解娃的学习情况,家长雇40镑一小时的家教给自己补习。


Image

Image


嗯?家长...补习?听上去似乎有点诡异。


据报道,给自己开小灶的家长,大多有个11岁以上的娃。这一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11岁之后,娃学的东西有深度了,而很多家长受过高等教育,除非一直待在学术界,否则当年学的什么复杂方程,牛弓湖的形成...这些东西,有多少人还能信手拈来就用?


这些家长表示,因为不大懂孩子学的东西,也就不怎么看得懂学校报告,这样根本没法督学嘛!


2014年和2015年,英国分别进行了两次重大教学改革。2014年小学课改后,英文和数学难度上去了;2015年GCSE课改后,学科难度更上一层楼...


为了更孩子同步,家长们给自己开了小灶,温故知新。


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中学生的家长里,四个就有一个给自己开小灶的。


Image


伦敦一家补课中心对2500名家长做了调查,发现有2/3的人看不懂孩子的作业。


有一半的人担心自己帮不上忙,倒给孩子添堵。


Image


而且,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如今的教材改了很多专用术语和概念名称,与他们过去学的那一套差别很大,适应起来有困难。


于是,这家补课中心果断地添加了新服务:给父母补课。


有意思的是,只有20%左右的家长能在功课上帮助到子女。而这些能干的家长里,当爹的只有11%...看来,英国也会习惯性地认为母亲应该在教育上承担主要角色呀。


Image


不过,这个补课中心的的负责人解释道,给家长开的小灶并没有应试的要求,只需要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大纲涵盖的内容就可以了。一句话,家长小灶的目的,是帮他们看懂孩子的进度和学习状况。


负责人还说,参加补习的家长们,通常没法有效地从学校得到反馈。要么就是和校方沟通出问题,要么就是看不懂学校写的报告。他认为,如果一个班学生过多,那没可能给每个学生家长详尽的反馈。


Image


关于家长补课这个现象,目前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家长为了孩子的课业操心,可以理解;反对者则认为,很多家长纯粹是跟风,因为焦虑,怕“掉队”才去补课。


“家长们!没必要这样做!将来补习的都要去找别人开小灶了...”


Image


对此,网友纷纷发表见解,也是很值得玩味。


有人怀疑教改就是阴谋论:


“我们帮邻居家的女儿补课。每次她用学校老师教的方法做就总是错,最后她自己也很困惑很生气。后来,我们就教她我们当年用的老方法,她就做对了。我觉得教改就是为了糊弄家长,这样老师就看上去更能干了,然而最后倒霉的是孩子呀。”


Image


有人开始为自己招徕生意:


“哪个家长朋友要学拉丁语或者希腊语啊?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帮您鸭~”


Image


有的家长觉得,是自己变笨了:


“如果我孩子需要帮助,我肯定要自己去开小灶的!可能因为上了年纪,人就变笨了吧,不过起码我还能抱怨一下讨厌的课改...”


Image


总之,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全世界的爹妈是一刻都不敢松懈。这一代的孩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压力却陡增。


英国一名叫Grant(化名)的家长,就曾分享过自己的感受。


小的时候,父母从不监督他复习功课。哪怕中考就迫在眉睫,父母还是会走进书房,提醒他出去喝杯茶,放松放松。


Image


他明白,上一辈的父母不给你压力,绝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尽力第一,结果次之,是那一辈为人父母的信念。


但是到了Grant这一辈,情况就不一样了。


“学校总和我们强调,这考试对孩子的未来有多重要,成则王,败则寇。小孩要没点儿野心,前途就一片黯淡。” 他说。


Image


政府的另一项调查更是发现,孩子们“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父母工作的时间。


很多小孩除了完成学业,还要被父母逼着报各种课外兴趣班,平均下来,这些孩子为了成为人生赢家,每周要“工作”46小时。


Image


压力大,为哪般?


教育专家指出,精神疾病在中产阶级出身的孩子身上,相当常见。因为家庭相对富裕,可做的选择多样,这反而让父母束手无策:


放养吧,亏了,有那么多钱不投入在教育上不是很可惜么?


做虎爸虎妈,好像也不是那么妥当。孩子取得成就却不快乐,这不就和养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么?


Image


重点中学Lady Eleanor Holles的校长Heather Hanbury谈过这个问题,并说了她遇到过的一个例子:


“有一次,有个女生和我说她失败了,因为音乐考试没拿优秀,但是她考得比很多人都好。对那么小的孩子来说,不优秀就等同于失败,这放到我们这一辈的人来看,简直不可思议。”


Image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一直为精神健康做宣传的皇室三人组,忽然就明白这个问题有多重大了。


Image


人生漫长,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成年后,再回过头来看高考和中考,很多人都会莞尔一笑:活到老,才知道人生的选择不止一种。


若是父母能明白过来这一点,或许就不会过分纠结孩子的成绩,也不会过分纠结于同辈压力。


收到 1 个回复
yingluntong

创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