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很好,不必挂念!回国航班还将受限,明年2月之后入境隔离或放松!

新闻 0 reginald 于 2021-08-21 发布 • 263 次阅读

以为张文宏这一次有麻烦了,不料几天争论下来,平安无事。


大家一定知道小编要说什么,那就是,张文宏的“与新冠病毒共存”论受到国内前高官及部分网友的攻击。


张文宏是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冠疫情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


张文宏被攻击的最难听的话包括:西方利益集团代言人;美国养的狗;典型左右逢源的公知;里应外合又一人。


美国因疫死亡突破61万人


为什么网友们给戴上这么大的一顶顶高帽子?原因是有前高官不点名批驳了张文宏的“与病毒共存论”,张文宏的观点多少暗合了西方一些国家将疫情反弹责任推给病毒变异的甩锅行为。


在前高官批驳的文章里呈现了如下观点:


1. 人类与病毒的关系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


2. 在国际疫情严重反弹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坚持对入境人员实施严格的监测、隔离等防控措施,这不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而是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高度负责的表现。


3. 南京疫情的源头为7月10日的俄罗斯CA910入境航班。病毒则是通过航班的卫生清理人员因消毒不规范而传播开来。


4. 中国的抗疫策略,是精准疫情管控与广泛接种疫苗并行不悖的双保险策略,而不是用疫苗群体免疫替代疫情严格管控,更不是与病毒共存。


5. 西方国家将疫情反弹的责任推给病毒变异是甩锅,这是英、美等国政治制度缺陷导致的防疫决策失误,也是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确实如此,美国在防控疫情的道路上一直甩锅别国,不负责任,结果自己国家因疫死亡突破61万人,超过自一战以来美国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


Image


当下的中国是物资供给中心,像二战时的美国


那么病毒感染清零到底可行不可行?有人给出答案,在中国,可行,但代价昂贵。


第一,边境需要更长时间封闭。


有人说,这会损害经济,当然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也有人说,没什么,你看,已经封闭了这么长时间,中国经济照样恢复很好,外贸出口照样迅猛增长。


有数字看一下,到今年7月,中国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9.3%,达到2826.6亿美元,而且是连续13个月增长


Image


就算去年疫情最严重时期,中国外贸也是一路高歌,主要是防疫物资推动出口直线拉升,出口增长3.6%,达到2.59万亿美元


有学者分析,在这场全球抗疫战中,中国出口持续增长,有点像二战中的美国,持续向交战国供应武器物资是一个道理,目前的中国,可以说是世界物质供给中心,有了这样的物资供应链基础和贸易表现,中国才有这份底气与自信:对病毒感染零容忍。


中国提出对病毒零容忍的口号,同时也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去达成这个目标。此次,武汉、南京、郑州、扬州四城疫情集中爆发,中国检测筛查9000万人口,仅检测费用估算就是1亿元人民币


除上海市财政盈外,其他省份吃力


第二,检测、隔离、封锁措施需要持久进行。


大家知道,严格的大范围检测、隔离、封锁是达成零感染的重要手段,但这同时也让地方政府压力倍增。


据南华早报报道,今年上半年,除了上海市财政盈余外,其他省份都是支出大过收入,云南、河南、湖南三省财政赤字已经达到2380亿元


Image


有人说,代价太高了,一些沿海省份尚能支撑,但一些内陆省份始终在挣扎,需要靠中央拨款支撑。所以,对病毒零容忍,短期内可以实现,但长期干下来,不现实,也不具可持续性。


采取零感染措施是在和时间赛跑  研制更好的疫苗


既然投入这么大,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对病毒采取零容忍的决心?


其实更为明确的目标是:确保2022年2月北京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如果不把德尔塔病毒(最早发现在印度)干掉,怎么能安心开好奥运呢!


按此种情况来说,目前付出一些经济代价,国家尚能承受,所以国家大力号召民众打疫苗,同时在研究和改进能够更好抵御变种病毒的疫苗。


据法国24小时(France 24)媒体报道,中国已经研制并批准专门对抗德尔塔变种病毒的疫苗,并于9月试打。这种疫苗是用中国国药疫苗和DNA疫苗相结合,是中国与美国生物科技公司Inovio(伊诺维奥制药)一起研发的。


Image


中国采取对病毒零容忍的措施,实际是在和时间赛跑,否则被病毒拖延时间越长,国内的内循环消费市场、就业市场都会陷入困境,因为只要采取清零措施,就会有封锁街区,限制旅游,导致部分省份经济遭受重创的情况出现。


中国每10万人仅有3.43个重症监护室


此外,也有报道指出,中国之所以实行对病毒零容忍,还因为中国的公共医疗设施还显薄弱。


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每10万人仅有3.43个重症监护室(ICU,Intensive Care Unit),而美国每10万有34.2个,刚好是中国的10倍


这意味着,如果中国不严格管控疫情,一旦大面积爆发,很容易出现挤兑医疗资源的情形。


当然,在中国抢建方舱医院的技术与经验非常成熟,但中国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情形,如果真到了要抢建方舱医院的情况,那说明疫情严重到有点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所以,宁愿严防死守,不愿与病毒共存。


人类也不得不和老鼠共存


当然存与不存,这还真不是人类说了算。从目前中国的实情来看,对病毒的零容忍差不多也就是半年6个月的零容忍,如果长期不容病毒,自然会拖累经济,不仅中国吃不消,世界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吃不消。所以人们大可不必为“清零与共存”的问题纠结太久。


鼠疫,也称黑死病,1348年首次袭击英国,此后断断续续延续了300多年。到1665年,鼠疫又肆虐整个欧洲。


直到1666年9月10日,伦敦布丁巷内一家面包店发生火灾,导致伦敦大火。因为9月的伦敦,天气干燥,加上伦敦以木质建筑为主,火势迅速蔓延到整个城市,连烧三天三夜,第四天被扑灭,大火扑灭,神奇的是,鼠疫才算消失。


张文宏的“不能吃粥”论,也曾被攻击是崇洋媚外


当然,后来人类也有了对付鼠疫的药物和办法。不过,人们在痛恨老鼠的同时,也不得不与老鼠共存,直到今天。


张文宏的观点不是反对中国短期内对病毒采取清零政策,而是从病毒与人类相生相伴的历史长河来看问题,所以一些网友讨伐张文宏显然是片面的,短见的,粗暴的。


网友甚至还攻击过张文宏“不能吃粥”的言论,谴责张文宏是崇洋媚外。


2020年4月15日,张文宏参加中国驻欧盟使团、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使馆与上海市外办联合组织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视频讲座,在抗疫最艰苦的时期,张文宏主要也是针对海外华人如何做到提高免疫力的问题与民众交流并答疑。


张文宏在讲座中提到,疫情期间一定要注重孩子的饮食结构,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例如牛奶、鸡蛋;早上不许吃粥


张文宏的言论一出,一些四处寻找批斗对象的网民找到了靶子,有网民认为,吃牛奶就是崇尚西方饮食习惯,吃粥就是贬低中国饮食习惯,于是谴责张文宏是崇洋媚外。


当时,就有网民为张文宏辩解,指出粥的营养密度比较低,牛奶鸡蛋确实是更好的选择。为此,张文宏之后又公开回应,认为重症转轻症最主要的一点是要保证营养和蛋白质,这时候,靠粥和咸菜就麻烦了。


就是这样一个基本饮食常识,被活生生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所以一些脑残网友的言论基本可以忽略。


科学家站出来秀同框照片支持张文宏


不过,针对此次一些网友再次攻击张文宏,一些秉持科学态度对待疫情的科学家勇敢地站出来了,还勇敢地秀出了与张文宏的合照,以示不怕蛮不讲理,只为科学说话。


学者张明扬以“让张文宏继续说话,天塌不下来”为题发表文章指出,张文宏这位代表中国医学界科学界专业判断的发声之人,竟然遭到如此“夹枪带棒的不专业批判”。


Image


张明扬指出,张文宏不是不能批评,但希望这样的批评来自医学界内部的争论,而不是“充满意识形态口吻的攻击”;“长期共存”论应在舆论场中得到充分呈现、展示、讨论,以及基于科学和公共政策的正常批评,而不是将一个有讨论空间的专业议题无限扩大。


中国知名血管外科医师张强则在微博公开表示,“共存需要理性、科学、勇气和智慧。人类将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得不与病毒共存、与流言共存、与愚昧共存、与疾病共存”,并附上自己与张文宏的合照,表达支持张文宏的立场。


Image


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宁毅也贴出自己与张文宏的照片以示支持,并直言:如果连张文宏这样无私忘我的专家都不能保护,这个社会就没救了。


Image


另有文章以“不能连张文宏都容不下”为题,除了追忆张文宏当年拒收红包、尽力救治病患的往事,并指他“讲科学懂科学”,专业问题必须交给专业人士处理。


曾经将上海禽流感扼杀在摇篮中


张文宏,1969年8月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县,父亲毕业于浙江大学,在工厂做技术员,母亲在小学教书。


张文宏12岁进入始建于1896年的瑞安中学,这所中学100多年来培养了多位院士。然而,张文宏从小瘦弱多病,并患有哮喘,到了高中,张文宏有意学医,目的是治好自己的哮喘。


高中毕业时,张文宏报考了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医学院),专业是临床医学,那是上海医科大学招收的最后一届六年制本科生,在浙江省只招收了8名学生,张文宏是其中之一。


1993年,24岁的本科毕业生张文宏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之后又是硕士,直到2000年,张文宏拿下复旦的博士学位。随后到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


2003年非典爆发,张文宏加入抗击非典的队伍。那一年,上海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创下了“上海奇迹”


2013年,H7N9流感病毒来袭。张文宏已不再是新手,他主动和十余名病患接触,确定这是一种新型禽流感“H7N9”。他带着团队制定方案,控制传染源,把一场疫情扼杀在摇篮阶段


2020年1月17日凌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一篇公众号文章刷屏,标题是《最新指南!WHO 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中文首译版)新鲜出炉!》。文章审核人员:张文宏。


张文宏很好,不必挂念!


以前,感染科从来不是媒体的聚焦点,但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疫情发布会一场接一场地开,才有了张文宏一个接一个的金句流传:


(疫情期间)防火防盗防同事。


(封城期间)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战斗。


你觉得很闷就对了,因为病毒给你闷死啦。


……


直到2021年7月29日,张文宏发文,明确提出“与病毒共存”的观点。


好在尽管张文宏受到了一些网友的攻击,有人甚至担心张文宏的安危,但攻击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张文宏不安全的消息出来,因此,可以断定,张文宏很好,不必挂念!


回国航班还将受限,入境隔离还将收紧


不是只有张文宏持有此观点,国内外许多顶尖专家都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2021年5月,钟南山也表态:“如果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慢慢降低,它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


Image


但这与当下的对病毒零容忍并不矛盾。


张文宏的“与病毒共存”是从人类与病毒的长期关系来看的,而当下的对病毒的零容忍,是有明确指向的,即一是确保将人民健康风险降到最低,二是确保2022年2月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顺利举行。


照此,当下采取更严格的零容忍疫情防控一点都不过分,何况是针对传染性极强的德尔塔变种病毒。


因此就算宁波舟山港只是一名码头工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宁波舟山港宣布部分关闭这个全世界仅次于上海和新加坡的全球第三大货运集装箱港口,哪怕采取这样的防疫措施可能危及全球供应链并影响海上贸易,但防控就是防控,要想清零,确保经济运转、民众身体健康、奥运顺利举行,必须这么做。


被关闭的宁波舟山港山码头主要为北美和欧洲目的地提供服务。2020年,该码头货物吞吐量达到544.04万个标准集装箱。今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为6.23亿吨,为中国所有港口中最多。


这样的港口都关得起,足见中国抗疫的决心,坚持病毒零感染的决心。


同时,中国在新的抗疫指南中,将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游船(观光船)、剧场等10类场所列为重点关注场所,同时将机场保洁人员、境外和境内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等10类人员列为重点关注人群


因此,就最新做法最新政策来看,海外华人回国的航班还将继续受限,入境中国的隔离政策还将继续收紧,想要放松,想要正常,恐怕要等到2022年2月的冬季奥运会以后了


收到 0 个回复
没有找到数据。
创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