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配合着强制口罩令,无空调+不能脱的口罩,伦敦地铁又自动开启了蒸笼模式。
相信很多刚到伦敦的朋友,第一件吐槽的事情便是,伦敦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的首都,地铁站和地铁“破旧”也就算了,但地铁里既没网络没信号,而且还没空调。一进地铁,仿佛时光倒流20年。
在国内,即便是二线城市,地铁也是宽敞明亮,冷气十足。4G信号快到甚至可以在线看电影不说,小编曾经在国内地铁里,因为几个外国人对着隧道中与地铁移动配速相同的视屏广告啧啧称奇的样子,和身边对此已经见怪不怪的国人形成强烈反差的场面而感慨万千。
这也难怪初来英国的人,因为强大的落差而对英国地铁极尽吐槽也是不无道理。
前段时间,英国的各个报纸铺天盖地地在各自头版的位置放了一篇头条文章——伦敦地铁将于2024年年底全面通网。
从英媒“扫榜”的驾驶,就能看出,英国人对于地铁通网的消息,有多么地兴奋。
此外,伦敦市长Sadiq Khan在竞选连任时也宣布,一些重要的,人流量高的站点,诸如Oxford Circus 和Euston,将在2022年年底之前先行通网。
Sadiq Khan 说,“保护就业和刺激城市经济,是伦敦疫后重建过程中的首要任务,而投资数字基础设施是其中得核心。”
因此,相信地铁通网,已经是弦上之箭了。
目前,伦敦地铁线路中,只有Jubilee线的东半段获得了通网。
而这个头条新闻也因为其“独特性”,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上场嘲讽伦敦地铁的破旧,顺带嘲讽了一把此前在国内流传的“英国人热爱阅读,地铁上不捧手机捧书”。
伦敦地铁有多“破”? 抛开英国人的阅读问题,我们先来说说,伦敦地铁为什么这么“破”,有多破。 小编记得自己到伦敦的第一天,在家附近找地铁站时,就被地铁入口“震惊”到了。 之后小编沿着地铁站周边走了一圈,才知道这个外观古朴,又有点像防空洞入口的地铁口,只是其中一个入口。 进入地铁站内部,伦敦地铁地面的铺设和国内地铁站也大不一样。 国内地铁站基本属于近几十年新建的,地面是纹理细致表面光滑的瓷砖或大理石。 而许多伦敦地铁线路的地面,要么是实打实的仅稍作打磨的还带有粗颗粒的石头(楼梯部分),要么是花纹非常Old Fashion的大理石(站台部分)。而某些站台对面,也是破旧的广告牌位,甚至已粉刷过得墙面也早已经斑驳脱落。 英国是世界最早开通地铁的国家,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地铁配套还这么差?我们先来看看伦敦地铁的百年历史进程。 多项“世界第一”加持的伦敦地铁 178年前的1843年,马克布鲁内尔爵士和他的儿子伊桑巴德建造的泰晤士河底隧道的开通,标志着伦敦地铁的诞生。建造这条河底隧道的目的是为了让货物能够在繁忙的泰晤士河下面运输。这条河底隧道于1843年1月9日开放,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河下修建的隧道,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19世纪,挖掘深层隧道,尤其是在水下,是一项既危险又棘手的工作。马克布鲁内尔爵士和伊桑巴德几次横渡(挖掘)泰晤士河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甚至有些工人因此而丧命。 这条隧道的建设耗费了巨额资金和人力,最后马克布鲁内尔爵士和伊桑巴德的钱花光了,所以建成后,这条隧道只是作为一个吸引行人的景点对外开放。开放的第一天,有5万人穿越这条隧道。到隧道作为景点运营的三个月结束时,一共有100万人穿越,即当时伦敦人口的一半。 1863年1月10日,大都会铁路(Metropolitan Railway)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当时该线路连接帕丁顿和法灵顿。 这条铁路建在帕丁顿(当时被称为主教路)和法灵顿街之间。多年来,这条地铁网络中又增加了许多线路,但大多数线路是在那之后的50年里发展起来的。 1869年1月7日,第一辆蒸汽火车穿过了那条著名的泰晤士河隧道。 最终,参观隧道的游客“贡献了”足够的钱,让马克布鲁内尔爵士和伊桑巴德回本。所以,这条隧道回归本职工作,用于运输货物。 此后,铁路公司考虑到没有通风井让(蒸汽火车的)烟排出隧道,导致隧道里有很多烟雾,影响到火车司机的健康,铁路公司在 1913年将铁路升级为电动系统。 1890年12月18日,世界上第一条地下深电气化铁路开通。 这条铁路从伦敦城的威廉国王街,经过泰晤士河地下隧道,一直延伸到斯托克韦尔。这意味着地铁相比于以前,经历了更多的发展和升级改造,因为他们不再需要排气口来排出引擎的蒸汽和烟雾。 电动火车的出现,意味着火车隧道可以延伸到地下更深的地方,甚至可以相互叠加(多条线路交叉运行)。 1908年是伦敦地铁网络发展的重要一年。 “Underground(地下)”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车站里,第一个电动售票机也被引入。 这也是伦敦地铁第一次使用其著名的圆形标志。 1911年,Earl's Court地铁站安装了伦敦最早的自动扶梯。 1929年,地铁站的门不再需要手动操作了。 1940年9月到1945年5月之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多数地铁站的站台被用作防空洞。而有些地铁线路,如皮卡迪利线、霍尔本-阿尔德维奇线,因储存大英博物馆的珍宝而被关闭。 1948年,伦敦客运运输局被国有化,现在成为伦敦运输管理局。 1952年,第一辆铝制火车在District线上投入使用。 1961年,伦敦客运列车以蒸汽和电力机车运输的时代被终结。 Hammersmith & City 和 Circle两条线路转换为由一名司机单独操作。 2003年,伦敦地铁推出牡蛎卡(Oyster Card),地铁站内的街头表演也被合法化。 2007年,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网络首次建立了一年内运载10亿乘客的里程碑。 这是伦敦地铁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性时间节点,自158年前大都会铁路开通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以来,伦敦地铁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目前,伦敦一共有270个地铁及轻轨站点,40多个伊丽莎白城铁车站,以及约320个通勤火车站。或许内部装修已经显得老旧,但透过斑驳,我们能够依稀感受到,百年来伦敦地铁的历史痕迹,嗅到一丝百年前的初建时英国人的兴奋、新奇,及繁华,这也使伦敦成为世界上公共交通设施最好,便利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伦敦地铁的那些小趣事 拥有百年历史的伦敦地铁,自然也衍生了无数有趣的地铁文化。 非专业的专业水准卖艺 从2003年起,卖艺已经在伦敦地铁站内合法了。艺人们只要通过试镜,并从TFL获得一张演出资格证,便可以在规定的区域里进行表演。 这也让我们在地铁内换乘时,被“拖延”住匆忙的脚步,不禁停下来沉醉其中。 有时甚至是在地铁车厢内。 这些“卖艺人”有的为兴趣爱好“公益”演奏,有的为生存,身前放置着琴盒/铁盒,欣赏者随意给Charge。但不论收费与否,不可否认,这些演奏/演唱者都是专业水准的。 地铁的阅读文化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伦敦地铁将通网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后,很多人嘲讽此前流传的英国人爱阅读是骗人的,英国人在地铁内阅读不是因为有文化,而是因为没网络支持,无法刷社交媒体。 这或许是部分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人确实热爱阅读。因为小编也见过许多不阅读的人,他们或在地铁里闭目养神(睡觉),在地铁里玩手机里的单机游戏,在地铁里整理手机相册信息,也有人漫无目的地划拉这手机屏幕或盯着某处发呆。 而很大一部分人,都手捧着书籍报纸,或坐或站,随着地铁摇晃,目不转睛阅读。不爱阅读,完全没有必要每天背着这么厚一本书啊。有的书籍,凭着破旧的外观,就可以断定他们是从图书馆借的。 而手捧书籍,着装讲究的绅士淑女,也成了伦敦地铁里一道经典的风景线。 左边是No alcohol,右边是莎士比亚 伦敦地铁像是一个万花筒,在地铁里,你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东西,和组合。 例如车厢内壁,左边贴着“No alcohol”,右边则贴着诗词,反差强烈。 地铁禁烟属常见举措,但把禁酒单独贴出来,也算是英国特色了。而另一个特色,大概也和英国人热爱阅读有关吧,这就是“Poems on the Underground”,地下铁诗集,是伦敦地铁的艺术项目。 诗酒组合,爱酒爱文学,传承至今。 小插曲,地下铁诗集中,也曾出现过中国的诗词。 被地铁工作人员“玩坏了”的告示牌 伦敦地铁的工作人员也很调皮,他们经常根据周遭的环境及节庆日,即兴发挥,再告示牌上写下“千奇百怪”的语句。 如下面这块告示牌。由于天气太热,地铁工作人员建议乘客随身携带一瓶水,不是用来喝,而是在感觉太热无法忍受时,砸死自己。 “Mind the gap” 不论是否来过伦敦,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和地铁有关的爱情故事。 与一个城市,与一段历史有关的爱情故事,在外人看来都是动人的。 初来伦敦,小编曾经特地乘地铁去Embankment Station,坐在站内长椅上等这一句“Mind the gap”。 英国伦敦一名老妇人每天守在地铁站听车站警示乘客注意月台间隙的广播,因为那段广播是她已故丈夫的录音。有多少人看过这段老故事的完整版本 #英伦大叔 #伦敦 #英国 视频号 伦敦地铁乘客古典之美,似中世纪油画 有一位名叫Matt Crabtree的摄影师,就曾经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组他在伦敦地铁内拍摄的照片,并将照片条案处理,极富古典意味。Matt Crabtree将这组照片命名为‘来自中世纪的地铁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