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众外媒关注中国自主建设的空间站“天宫”迎来三位中国太空人的消息,聚焦中国太空力量的雄心和自信,在国际空间站(ISS)于2024年退役之后,“天宫”将有望成为唯一运作的太空站,让中国“在未来的近地球空间规范和法规的塑造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路透社:《历史性任务开展后,中国在近地球空间的影响力在增加》
BBC报道,在英国时间今天凌晨2点22分,中国发射长征-2F火箭,将运载着三位宇航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送到太空,飞船的终点站是“天宫号”空间站,这将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常驻空间站赢来的首批“住户”。
BBC关注这是中国在将近5年来首次载人飞船行动,也将是历时最长的一次行动,将入住空间站持续三个月——早前中国的太空行动最多为时一个月。
到了2点42分,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飞船进入既定轨道。按照计划,飞船将在6个小时候与“天宫号”空间站的核心舱“天和号”对接,届时宇航员进入核心舱。
BBC介绍,天宫号的建设在4月份就开始了,当时“天和号”被发射到太空。6月9日,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火箭的组合体已被转运至发射区。
5月29日又发射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携带宇航员的生活物资和各种设备。
在这次行动中,宇航员们将住在长16.6米、宽4.2米的圆柱体舱内,继续完善天宫号的建造工作。
未来,天宫号将成为一个近70吨重的轨道前哨站,届时包括生活区、科学实验区,还有用来观察宇宙的哈勃级望远镜。
外媒对于此次执行任务的三位宇航员都做了大篇幅的介绍。
这次参与行动的三名宇航员是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
BBC报道,今天,三名宇航员在媒体面前亮相。他们表示本次行动会非常复杂。其中,这次行动的领导者聂海胜是一名老宇航员,分别在2005年和2013年两次前往太空。55岁的刘伯明也有一次经验。46岁的汤洪波则是一名新人。
聂海胜表示:“我对这次行动有很高的期待。我们需要在太空建立我们的新家园,并且对于一系列技术开展实验。因此任务艰难,深具挑战性。”
“我相信我们三个会紧密合作,执行任务细致,一定可以战胜困难。我们有信心完成任务”,聂海胜表示。
BBC关注到聂海胜将中国民众的期待看得很重,引述他的话表示,“每一步都会对中国民众的力量和人类对太空的和平利用做出贡献”。
CNN追溯到2015年他们对聂海胜所作的一次访问,当时聂海胜表示自己的女儿被命名为“天翔”,意思是“在天空中飞翔”,当时聂海胜刚刚41岁,还在执行他的第一次太空行动——当时,她的女儿在地面指挥中心替他唱“生日快乐”歌。
而刘伯明则在2008年加入中国的太空任务,当时负责帮助翟志刚成为第一个太空上漫步的中国宇航员。
CNN引述《环球时报》的报道,表示刘伯明将会在这次行动中担任关键角色,负责太空舱外的行动。
外媒还指出,2008年“神七”任务中,中国宇航员翟志刚漫步太空时,开启舱门时遇到了麻烦,是刘伯明协助撬开了舱门。
《卫报》注意到这次行动事关中国的声望。
外媒对中国这次行动的评价有几大重点——
首先,是美国当年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的行动之外,反而让中国立志建设自己的空间站,并在短时间内展现其雄心。
《卫报》采访了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威尔,他表示中国这次发射看上去很顺利,他注意到中国在没有太多“练习”的机会迈出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步,展现了相当自信。
“他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在太空空间站建设上雄心勃勃,由两位富有经验的宇航员和一个新人组成的团队,这是很好的对于新空间站试运行的团队”。麦克道威尔表示。
《卫报》注意到中国为了这次行动的准备非常充分,三位宇航员做了超过6000个小时的训练。刘伯明表示这次的挑战非常大,因此做了充分和系统的训练。
CNN则关注到,中国在短短十年内进步迅速。2003年,中国将第一位宇航员送入轨道,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实现太空飞行的国家。就在过去7个月内,中国探测车已经分别登录月球和火星。
BBC表示,中国希望用更短时间复制美国和苏联曾经的成就。CNBC则表示,中国已经将太空探索当作国家发展最高重点。
在空间站建设上,BBC注意到,2011年发射的“天宫一号”和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均是试验型的空间站,只能允许太空人短时间逗留。而“天和号”则是正式的常驻空间站“天宫号”的核心舱。
BBC表示:“中国希望这个空间站可以运行十年或更久。官方媒体将其形容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和太空母港’。中国将其与当年的“两弹一星”相提并论。”
其次,在目前运营的国际空间站退役之后,中国是否有可能“填补其空白”,并掌握更大话语权?
路透社就提出,如果国际空间站按照计划在2024年退役,中国的天宫号将是唯一一个仍在运行的空间站,“这可能会让中国在制定未来的近地球空间规范和法规方面拥有更大的力量”。
国际空间站
当然,BBC表示,国际空间站也有可能延长服役到2028或者2030年。
最后,外媒认为中国将独立自主运作空间站,成功后开放给其他国家参与。
麦克道威尔注意到中国下一次行动将长达6个月,因此中国将不断累积让人类在太空长时间活动的经验,让太空站保持活跃。
他认为中国的目标是建立永久的人类活动,那么接下来数个月将会非常关键。
尽管当年被美国因政治考量屏蔽在国际空间站运作之外,但中国却展现非常开放的心态。
CNBC引述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的话,表示未来将张开双臂欢迎国际合作,“我们将看到中国和外国宇航员一同工作”。
中国载人航空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中国“肯定”在未来欢迎非中国籍的宇航员参与。他表示,已经有好几个国家向中国表达了合作意愿。CNN报道,俄罗斯已经表达了将派出远航员前往中国的空间站。
聂海胜在2015年告诉CNN:“作为一个宇航员,我有强烈的愿望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一同探索太空。”
当然,合作已经开始。比如这次中国宇航员将开展由和挪威合作的癌症研究。在空间站外,将有印度开发的望远镜摄谱仪,用来研究太空深处的紫外线辐射。
BBC表示,三名宇航员将在空中执行与地面同步的作息,在驻留约3个月后,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附近的东风着陆场。
BBC引述中国媒体的消息,表示明年中国将会再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两个舱段;此外还将有四次货运飞船和四次载人飞船发射。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实验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中国媒体报道,根据欧洲空间局与中国航天局2015年达成的合作协议,双方将持续互派航天员进行综合性训练,目标是从2022年起开始让欧洲的航天员登上中国空间站。目前,来自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三位航天员,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学习中文,期待未来与中国同行进行流畅的合作。